古道、古码头、古建筑、古树,在APP自助领取彩金38鼎湖砚洲岛上,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痕迹,走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上,犹如穿梭于旧时光中,独特的古韵让人流连忘返。
据介绍,砚洲岛拥有多条古村落,村落整齐布局,不少明、清、民国时期的生活场所保存完整,透露出浓郁的岭南民俗风俗,呈现珠三角传统民居建筑风格。
一条古道穿越古今
穿梭在砚洲岛的村道中,三条数百年的麻花石古巷异常引人注目,远近闻名。
四块麻花石并列铺彻,路面平整,道路美观,一直向前延伸一百多米,该麻花石巷位于砚洲岛西北方,因在万历年间罗氏族人聚居成三条麻花石巷而得名“砚洲三巷罗”,是砚洲麻花石巷的代表。
岭南的天气时晴时雨,麻花石路面的好处就是晴天不易长青苔,雨天不易路滑,排水性能较好,可谓实用性强,对当地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“砚洲三巷罗”铺设精致,当地甚至出现俚语“砚洲三巷罗,生仔不愁没老婆”,说的是未婚男女到美丽的巷里走上一段,或许就能成就一段姻缘。
三巷罗至今保存相对完整,和砚洲居民对其保护密切相关。历史上,砚洲岛由于没有防洪堤,每逢发洪水,江水夹带泥沙侵入巷道。洪水退去后往往泥沙淤积掩盖路面,对此,砚洲居民同心协力,清沙清淤,同时掀起石头,重新铺设,才使得三巷罗得以完整保留。
砚洲岛居民对三巷罗充满了感情,正因此,很多老人至今仍留守砚洲岛。今天,麻石巷路面已被磨得光滑,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古码头见证时代变迁
作为西江上的江心岛,砚洲居民自古以来均靠船只出入岛屿,因此留下了多个渡口,其中,位于砚洲岛北部的傅家古渡最为古老。
据了解,傅家古渡始建于道光年间,由最早迁徙至砚洲的傅氏族人建造,台阶面宽5米,河堤到河面总长约150米,码头路面主要由麻花石堆砌而成。傅家古渡虽然面积不大,却是当时砚洲岛重要码头,为岛民的生活和货物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尽管傅家古渡的作用被新的码头取代,该古渡很好地保存了下来。清澈的江水、斑驳的石板路,傅家古渡见证了砚洲的发展,现在依然屹立江边。
成片古建筑保存完整
在砚洲岛北面,屹立着成片过百年历史的青砖屋,它们有序排列,历经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整。
砚洲青砖屋内有乾坤,其特别之处在于夹层。夹层上中心位置是神楼,用作供奉祖先,两侧为八角桥,用于行走或堆放杂物。砚洲岛是广东最大的江心岛,在古时,砚洲岛时常受到洪水侵袭,夹层的存在还用作居民求生。每逢洪水来袭,人们逃上夹层,等待船只救援。夹层中心镂空的设计为人们登船提供便捷,具有很强实用性,充分体验了砚洲岛人民的智慧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砚洲岛上现代房子拔地而起,青砖屋仍然发挥着余热,冬暖夏凉的青砖屋让不少居民,特别是老年人选择仍然居住其中。
林立的青砖屋从侧面反映了砚洲岛的兴旺。历史上,砚洲岛居民一直有着经商的传统,砚洲岛的火柴、爆竹曾经远近闻名,十分畅销,部分岛上居民因此发财致富。
祠堂是砚洲古建筑的另一个代表。砚洲岛目前有4条自然村,20多个姓氏,李氏、罗氏、陈氏、苏氏为岛上的四大姓氏,其祠堂面积、规模均较大。这之中又以占地2500多平方的罗氏宗祠最为宏大,据介绍,罗氏宗祠建于1619年,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,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的宗祠建筑。
参天古树屹立不倒
古树是砚洲岛的另一大宝贝。砚洲岛冲积土土质疏松,肥力充足,有利于植物的茁壮成长。众多植物在砚洲茁壮成长,呈现出了一派大树林立的景象。
据不完全统计,岛上现存过百年的古树就有近百棵,两百年以上的有近70棵。树种则以大叶榕、细叶榕最多,龙眼树等树种也分散分布。
其中,位于傅家古渡附近的榕树“儿孙满堂”是其中的明星,该树在其一百多年成长过程中,长出无数气根,数十年前,好心村民傅顺炎怀爱树惜木之心,对其中十二条较粗壮的根进行悉心栽培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成长为十二株子榕,该榕树被村民们取名为“儿孙满堂”,象征开枝散叶,生生不息之意。十二株子榕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,每逢佳节,均会见到村民在对应月份的子株下许下愿望求福。
数百年来,这些古树在砚洲岛上屹立不倒,为砚洲岛村民遮风挡雨,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在砚洲岛繁衍生息。
就在这个周末(12月16日),砚洲岛将掀开她古老寂静的面纱,迎接一个世界级的赛事——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暨世界定向排位预选赛(APP自助领取彩金38·鼎湖站)。
当砚洲古老幽深的村道、驿道碰上富有活力的定向运动,究竟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,古驿道定向大赛约定你前来一探究竟!
记者 岑永龙 吴勇强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